您的位置 首页 經營

蘇培克:對牛根生的擔憂“過度”

我是2001年透過《智庫》雜誌發表的《伊利的競爭對手》文章才知道「蒙牛」和「牛根生」這兩個詞。 當時蒙牛兩歲,是個小商人; 在清華大學EMBA課程中了解到蒙牛「為食客做飯」的方法。…

我是2001年透過《智庫》雜誌發表的《伊利的競爭對手》文章才知道「蒙牛」和「牛根生」這兩個詞。 當時蒙牛兩歲,是個小商人; 在清華大學EMBA課程中了解到蒙牛「為食客做飯」的方法。 老師對牛根生和蒙牛IPO前夕令人難以置信的股權增長進行了沙盒式的推論,讓大家對蒙牛和牛根生背後的「大師」感到驚訝。 它的「資本運作」對普通人來說太混亂了,此外,我與蒙牛的「親密接觸」就是每天喝他們的液態奶。 由於免於國家檢驗,再加上廣告的「壓倒性」威力,我以為品質相差不大,這些因素讓我沒有理由警惕。直到「三聚氰胺」爆發,牛根生的形象才得以恢復。一個自相矛盾的商人從我的腦海中消失了。

產生衝突的原因是他在輿論中的形象過於“正面”,一直認為自己是“乳業民族英雄”。 關於蒙牛和牛根生存在一些負面的方面,內容已經消失,蒙牛和牛根生只有一張公眾面孔。

著名媒體人秦碩先生在《給蒙牛的忠告》一文中表示:「在媒體上,你只看到對蒙牛的一句讚美,而且是完美的。 即使明擺著是蒙牛行為的問題,如果媒體想正常報道,蒙牛也會很快調動力量‘消滅’他們。”

長期研究乳製品產業問題的雷永軍先生曾於2007年1月撰文分析:「在乳製品產業,傳統的做法是先養牛。 誰養不好牲畜,誰就沒有好奶,誰不養牲畜,誰就沒有好奶。 有好的產品是可以的,但是沒有好的產品怎麼會有好的市場和利潤呢? 當然,這項業務不可能做大並且成功。 但事實上,蒙牛克服了這個「問題」。 這項「突破」遭到乳製品業許多人的批評。 商人鄙視它,但蒙牛卻在市場上取得了成功。 也因為如此,牛根生在乳製品業引起了不少爭議。 」 不難看出,快速發展的蒙牛,其「基本功」顯然有問題。

回顧網路熱議的“千言之書”事件,牛根生囂張打出“悲劇牌”和“國籍牌”,稱:“股價暴跌,導致蒙牛股價大幅下跌,老牛基金抵押。 給予摩根士丹利的股份也面臨被拋售的風險,引許多海外資本大亨紛紛出手。

能否及時籌集足夠的資金來置換境外機構質押的股份,關係到公司話語權的存在。 「結果,我很快就得到了老『同學』的幫助,但也招來了很多人的批評和懷疑。

批評和質疑的焦點是:1、作為一家註冊在開曼群島和毛里求斯的公司,顏面盡失,怎麼有資格懸掛民族主義旗幟? 2.一旦摩根士丹利4.4%的股權被關閉,中國企業會失去話語權還是商人本身會失去話語權?

此外,還有一個令筆者擔憂的問題:房貸背後的謎團。 在抵押貸款之前,這筆股權是以「溢價」的方式贈與的,但為什麼會出現抵押融資呢? 捐贈的錢都用在哪裡了? 為什麼現在出現了大坑?

4.4%的股權按照當時的市值計算,募集金額不低於10億元,如此巨額的金額老牛基金不會因為過去三年的「公益」而完成。 這麼多年了,錢都去哪了? 如果被蒙牛挪用,那不就是一張社會福利的空白支票嗎?

如果基金抵押籌集的資金不用於其他用途,出售摩根士丹利現有股份對於老牛基金來說將是一筆非常划算的交易,目前老牛基金的股價較當時已經下跌了60%以上。 我的牛基金會用籌集的資金直接在市場上購買嗎? 現在我可以買當時2.5倍的股票了。 這會對老牛基金會和社會造成傷害嗎?

希望作者的擔憂不是真的,也希望老牛基金會能夠分享一下自己的“收據”,畢竟有人把這一集“捐股票”的行為與比爾·蓋茨、巴菲特、李嘉進行了比較—— shing 如果神話破滅,會成為中國公益政策中的「三聚氰胺」嗎?

#蘇培克對牛根生的擔憂過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海外中文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ozhongkao.com/6640.html

作者: 海外中文网

为您推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244198@g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