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社會

在無聊的五月時間裡,港片成最大贏家

在原本「無聊」的五一節目中,「港味十足」的《圍城九龍城》成為最大亮點。 據了解,《九龍寨城之圍》不僅5月票房2.55億元,名列票房前三名; 該片還獲得豆瓣7.5分、貓眼9.4分; …

在原本「無聊」的五一節目中,「港味十足」的《圍城九龍城》成為最大亮點。

據了解,《九龍寨城之圍》不僅5月票房2.55億元,名列票房前三名; 該片還獲得豆瓣7.5分、貓眼9.4分; ,淘票9.5分,成為「近5年來評分最高的香港動作片」。

近年來,內地電影票房紀錄不斷飆升,從《流浪地球》的46.8億,到《長津湖》的57.7億。 中國內地電影市場已超越北美,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

在一系列的票房紀錄中,有著輝煌歷史的港片全部缺席,如今票房表現最好的是2021年上映的《憤怒:犯罪》,票房13.29億美元。

不僅港片的地位迅速下降,而且即使在香港,好萊塢製作也很受歡迎,越來越多的香港年輕人不喜歡看港片。

電影賺錢快

以「香港電影的衰落」為主題,可以寫出一半的電影史。

曾幾何時,整個東南亞都沉浸在香港老電影的黃金時代。 從《英雄本色》到《無間道》,他們至今仍是韓國電影模仿的對象。

如今,在香港電影院,好萊塢大片佔據了大部分銀幕。

香港電影的衰落,一方面是大環境的惡化,另一方面是香港電影人的自我限制,長期停滯不前,最終導致徹底衰落。 落下。

更廣泛地說,1997年,香港遭遇亞洲金融危機,開始由繁榮走向衰退,「東南亞金融中心」開始向新加坡轉移,電影業遭受重創。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香港電影公司開始勒緊褲帶,預算不斷減少。 這使得一群以徐克、週潤發為首的香港著名電影人闖入好萊塢。 然而,當他們離開中國電影的土地後,就失去了東方故事的支撐。 美國。

除了大環境外,香港電影還患有一種很不好的“頑疾”,那就是喜歡佔便宜、賺快錢。

由於市場如此火爆,加之遊資的誘惑,香港電影陷入「七日上映」的瘋狂期,大多數電影都能在一個月內完成,明星們不得不成名。 天。

就連著名的警匪電影《槍火》,杜琪峰導演也只花了20天左右就完成了製作和拍攝。

這類快餐片的製作節奏如此之快,以至於在香港娛樂圈,​​明星的工資是按小時計算的,而不是按月、按週或整片片酬。

然而,快餐片意味著完全按照常規拍攝,導致大量港片在情節、佈景、佈景、檔期等方面都非常相似。 ……忙著拍戲,有時候還要抽空拆炸彈。

甚至有的影片是“流水線”製作的,除了男女主角的區別外,其他情節和影片的核心完全是“套娃”,幾乎一模一樣。

香港電影不斷重複「緝毒-警察與黑幫-槍戰-追車-黑幫」的主題。 內容過於單一,已經到了流派擁擠的時期。

目前,香港電影市場完全由好萊塢主導。 香港史上票房收入最高的前20部電影中,只有《明日》和《惡毒律師》兩部港片,而好萊塢大片就佔了18個。

香港電影沒有弱點

除了拍攝極為雷同之外,抄襲模仿也成為經典港片的主流。

在周潤發的《賭神》名聲大噪後,一大批關於「賭」和「錢鼠」的類型片緊隨其後,如《賭俠》、《賭神》、《千神》、《鳥神》等。

長久以來,香港電影整體以西裝筆挺、打著牌、帥氣的男性角色為主。

成龍曾公開表示,如果某個電影題材走紅,立即排100部同類型電影。

毫無疑問,抄襲和模仿很容易毀掉一個導演的才華,讓他陷入習慣的泥潭,毫無光彩。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速食片是流水線生產、標準化的,仍算是老香港電影的高飛版。 香港電影衰落後,香港快餐片這一類型變得「品質低劣」、「內容單一」、「形式組合」。

在「香港電影已死」的時代,唯一的亮點就是2002年的《無間道》。

上映短短兩週,票房收入已突破3000萬港元。 最後《無間道》以5,505萬港元的票房收入成為2002年香港電影票房冠軍。

這是香港電影最後的“反思”,讓香港電影有喘息的機會,同時培養了陳冠希、餘文樂等一批新的人才。 可惜一個人離開了娛樂圈,另一個人更喜歡時尚而不是電影。

陳冠希、餘文樂「失蹤」的背後,是港片一代演員的困境。

近年來,香港電影的主角總是同樣的角色,梁家輝、劉青雲、古天樂、張家輝、吳鎮宇,老演員也總是同樣的老演員。 負責。

就連吳鎮宇也忍不住嗤之以鼻:“香港電影不但沒有開發,而且只有老一代,沒有新一代。”

市場上不僅沒有能拿下票房的演員,就連中國「三大獎」之一的香港電影金像獎也成為了「養老院」的壟斷。

1990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週潤發和最佳女主角張曼玉的平均年齡為30歲;

1995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梁朝偉和最佳女主角袁詠儀的平均年齡為28歲;

到2023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劉青雲59歲,最佳女主角鄭秀文50歲,最佳導演魏家輝61歲,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張婉婷73歲,最佳男主角許冠文今年80歲了。

香港電影金像獎與香港電影的現狀非常相關,提倡老化和懷舊。

自救之路失敗

香港電影並不是沒有想過要拯救自己,相反,他們積極尋求拯救自己。

2003年,香港與內地簽署《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合作協議》,鼓勵內地與香港電影公司合作,引導香港明星北上。

這種協作模式也稱為「聯合製作」。 歸根到底是內地企業出錢,香港企業出人。

合拍模式讓香港電影受益匪淺,憑藉數十年累積的人氣和經驗,在專案上佔據主導地位。

畢竟在2003年的時候,四大天王的名氣比內地演員還要大得多。 就連同為坎城影帝的梁朝偉和尤貓,影響力和號召力也存在巨大差異。

合拍片確實重振了香港電影,於是香港電影人將內地市場視為救命稻草,大範圍掀起了「北合拍片」的風潮。 自此,中國大陸成為香港電影人最重要的市場,而杜琪峰和其他現在批評合拍片的人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合拍片一開始是香港男主角+香港女主角,後來又是內地男二+內地女主角。 基本上,劇團中從男女主角到導演,所有主要角色都是香港演員擔任。

就連華誼兄弟、馮小剛執導的《天下無賊》,依然採用劉德華+劉若英,大陸演員葛優、王寶強只能演配角。

可以說,內地對於香港電影的合拍模式非常感興趣。 然而香港電影從《天虎開》開始,卻再次沉迷於舊模式,不斷輪換。 不但不進步,還受到內地審查的束縛,甚至帶有「港味」。 「已經丟失了。

長期以來,合拍片因劇情混亂、嚴重缺乏港味等問題而被批評。 例如,吳宇森的《赤壁》就是合拍片的典型例子。 雖然票房還不錯,但口碑卻很差,在香港沒人關心。

光陰的車輪不會因為輝煌的歷史而停止轉動。

正當香港電影人還在為「純港片」苦苦掙扎時,中國與韓國、印度、新加坡、比利時、法國等20個政府簽署了電影合作協議,而且這個數字還在進一步擴大(2018年數據) 。

受內地市場刺激,好萊塢也嘗試用中國元素試水合拍片浪潮。 世界各地的電影人都瞄準了中國電影市場,希望能分得一杯羹。

同時,在中國電影擁有更多話語權的榜單上,中國電影公司與外國電影公司實現了戰略合作。 魔法、戰爭、愛情等主題不斷出現。

一個大夢想三十年後,被「港片黃金時代」困擾的香港電影不但趕不上華語電影,反而逐漸落後,淪為「小眾電影」的一員。 (童邦阮)

#在無聊的五月時間裡港片成最大贏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海外中文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ozhongkao.com/8243.html

作者: 海外中文网

为您推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244198@g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